大家好,歡迎來到 tiffsfootstep.com , 我是Tangerine。這是一個電影、書本、小編所思所想之分享和紀錄網站,希望透過紀錄我的足跡帶給你力量。今天分享給大家的電影是2017年上映的《叔·叔》,看完《從今以後》對楊曜愷導演的另一套力作很好奇,所以就看了。小編發現兩部片分別探討的議題很不同,雖然都是同志議題相關,但《從今以後》是針對香港對同性戀的法律保障、香港住屋問題等問題,而《叔·叔》的主軸則是作為銀髮族的同性戀面對家人的壓力、身分認同、自己性吸引力的退化之類。這些都是大眾、年輕人很少去留意的議題,因為提起銀髮族大家都普遍會想起醫療、平安鐘、獨居,小編自己也沒想到,原來較年長的同志面對與家人出櫃面對自己的性取向(甚至沒有想到這一步,打算一輩子隱藏自己的身分),其實有可能比起較年輕的同性戀者更加多顧慮,甚至有其他我們沒想過的問題要去面對。

內容簡介
阿柏(太保飾演)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有老婆、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和孫女,兒女不時都會帶自己的伴侶回家吃飯。阿海(袁富華飾演)已經退休,與兒子、媳婦、孫女同住,關係看似融洽,但看得出身為長者,面對兒子和媳婦還是有點不自在。兩人分別都有自己的家庭,但都把自身的一部分隱藏起來,直到一次公園的偶遇,開始了一段幸福但短暫的情緣······
銀髮叔·叔難覓另一半?

阿柏除了開計程車,平時會在公園的公廁流連,尋找自己的「獵物」,窺探其他如廁的男人甚至對一些男性發出性邀請。這一點乍看會覺得不道德,一般人會覺得奇怪,但仔細想,這一群人為什麼會這樣做?他們要尋覓自己的另一半或解決自己的需求是有多難,才要到公廁這種骯髒的地方,同時冒著自己的性向被識穿的風險、被抓進警局的風險尋找「知音人」?這個年代,先不論性向,年輕人可以隨時到交友軟體結交潛在的另一半,或者日常生活有不同的場合可以認識新的人,但銀髮族比較少這一種渠道,同時為了隱瞞家人又不方便在較熟悉的場合做這件事,所以只能在這種不友善的地方「交友」。
做自己,錯了嗎?

最後阿海睡覺之前聽Dior在區議會上為爭取同志老人院的公開發言,但音量調太大,兒子在門口一直偷聽著,當兒子在房間門口說:「細聲對啦,Grace (孫女)瞓咗覺啦。」阿海反射動作立即關燈、關掉手機,像一個半夜不肯睡覺被爸爸抓到的小孩。感受到阿海的羞恥心,作為觀眾的我不禁心疼並暗暗自問為什麼看關乎自己晚年去向的事也要偷偷摸摸?怎麼自己的一部分,就像平生做過的虧心事一樣,不能見光?因為自己與大眾不同就註定孤獨,連自己晚年何去何從都要自己面對,不能告訴家人分憂的感覺到底我能承受嗎······
因為害怕孤獨,想要找個歸宿

阿海遞給阿伯一個十字架,叫他掛在車頭說這東西可以保佑他,又說「死左之後都知道去邊度撞返你。」阿海受兒子的影響相信基督教,他選擇相信的原因是死後可以與愛的人重遇。小編認為人之所以害怕死亡,除了因為害怕未知還因為害怕孤獨,害怕死後要自己一個,尤其是當年紀大,跟死亡的距離越來越近可能就會想越多這類問題,所以「死後與愛人重遇」這點才會吸引阿海信教。作為年長又未出櫃的男同性戀者,終其一生都面對著孤獨,因為跟自己在一起的不是自己最愛的,遇到煩惱又不能和枕邊人說,同時生活逼人又要工作養家,漸漸習慣什麼都「沒所謂」,像阿柏一樣常常對自己妻子說「無所謂」,好像不太在乎日常的事情,其實是因為已經忘記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另一邊廂,阿海看似有自己的群體,社區裡的其他男同性戀者作伴,的確是沒那麼無聊,有同道中人可以談談心,但心底裡還是想要一個歸宿,所以他才會邀請阿柏信教,死後都可以與他重遇。
做飯——一種傳達愛的方式

阿海趁兒子一家週末去旅行,邀請阿柏到自己家作客,還一起做飯。最初阿海戰戰兢兢開口「你星期六得唔得閒啊,我屋企無人。」他的口吻像極了青春期的小男孩,最初被阿柏拒絕後的反應有點沮喪,失望的神情裡帶點傻氣。最終來到家裡他們一起做飯,阿柏對阿海的廚藝讚不絕口,狼吞虎嚥,又主動幫忙,對比起在自己家吃妻子做的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加純粹,像兒童的快樂。這一頓飯吃下去,除了溫飽,還有愛,其後明顯看見阿柏對阿海更加打開心扉,甚至邀請他到自己女兒的婚禮,阿海卻因為這種幸福太美好,更加害怕失去所以之後邀請阿柏跟他回教會。
小編有個發現,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做飯是一種傳遞愛的方式。因為自己的家庭是蠻傳統的,所以很常用食物來表達關心和愛,相信很多香港子女共同感到心頭一暖的時刻都會是聽到父母說「今晚返唔返來食飯飲湯啊?」而非「我愛你」(因為對某些父母來說還是有點露骨,但小編是主張「愛就要說出來!」的),所以看到Pixar 的 “Bao”會很有感覺,因為香港人都很常用食物來傳達愛,尤其夜歸時,有時母親預備夜宵,會心頭一暖。這一種愛的表達,看見在叔·叔之間出現覺得很可愛。
雖然短暫,但憶起這段時光有你作伴便足矣

電影尾聲,阿柏在街上閒逛,到最後走進一間教堂,這一幕隨著輕柔的音樂結束。我腦海中浮現的句子是「生命影響生命,每個相遇都絕非偶然」阿柏與阿海的相遇、相識、相知到完結,時間不長,但足以令一個從不信神的男人走進教堂,看到聖經和十架憶起與另一個人的點點滴滴。雖然阿柏為了家人選擇穩定、「正常」的生活,但有阿海的那段時光永遠都會停留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體驗過兩個人的甜蜜;享受過相互的依靠,這也算是另一種開花結果。
生命中常常看到「無常」,因為隨著我們環境的轉換,朋友就會換了一群;隨著各自的成長,可能情人就會選擇離開。有些人總是拼命想要捉住要離開的人事物,因為掛念那種美好的回憶帶給自己的感覺,但有時候就會看走了眼,其實我們的當下也正在發生很多美好的事,那段回憶、這些過去的人和事帶給我們的成長也是不可給取替的,讓他們都留在我們的心裡或許已經是最好的安排。
畫面說故事
看了《從今以後》再看了兩次《叔·叔》,發現楊曜愷導演真的很擅長用畫面和顏色說故事,每當主角二人關係升溫或親密的時候整體畫面都是暖色調,像桑拿房的藍色墊、桑拿飯桌的黃色燈光,相反當阿海回到家跟兒子和媳婦相處時都是冷色調的,加上兒子說話看似溫柔但滲透著冷漠的話語不禁讓人緊張。人物的情感在劇本和演技的幫助下細膩而立體。兩位男主角初相識時,阿柏送阿海回家叫他坐後座,他明顯感受到阿柏對自己的疏離感,但後來阿柏會在駕車時握住他的手,這些慢鏡,更看見兩人眼神裡的柔情蜜意。有一點必須說,雖然是兩位銀髮族的戀愛,小編的想像裡年輕人的戀愛應該更吸引人去觀看,但他們的真摯、簡單令觀眾感受到一種可愛,就看到「他們相愛了」,甚至有一點忘記他們的年紀。曾經看到有文章說,看同志相關的電影,有人會抱著獵奇的心態看性愛的畫面,可是如果真的有這一類觀眾,恐怕他們會有點失望,因為我只看到一對想光明正大相愛的戀人排除萬難見面,卻簡單的相愛著。
結語
小編是看完《從今以後》才看《叔·叔》,不得不佩服區嘉雯的演技,《從今以後》的Angie散發著知性和溫柔,但叔叔裡的她就是老套的傳統家庭主婦,我看了三分一才看得出阿柏的老婆是由區嘉雯飾演。
阿柏和阿海的情感很簡單細膩,看到對方時的笑容像孩子一般純真,在他們的年紀相愛,要面對家人、自己的身分認同,甚至還要顧及其他人的閒言閒語。小編想像,如果他們活在另一個相愛是不用向別人交代的地方,從一開始就不用隱瞞自己的性向與女人結婚,相愛,會否更容易?被什麼人吸引不是人自己的選擇,小編相信性向是流動的。標籤只是人類用來分類的小工具,而在自己的心底裡不用標籤限制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希望我們正在邁向一個這樣的世界。
最後最後,除了阿柏與阿海之間的細膩感情,這部戲涵蓋的社會議題都很值得一看。看到這邊文章的你不妨去看一下吧~